葉啟明牧師

角聲首席總幹事

從「五餅二魚」到「關懷服事」

《馬可福音》記載,天晚了,門徒請耶穌讓群眾散去,自行購買食物。(參六章35-36節)門徒注意到人的需要,這是關懷事工的起點與基礎,沒有這種眼光,很難真正做到關懷。《馬太福音》中,耶穌卻回應:「他們用不着離開,你們給他們吃吧!」(參十四章16節)門徒的解決方式是讓人離開,耶穌卻要門徒明白,發現需求後有責任去滿足,沒有這種「絕對」的責任感,難以做到真正的服事。

在《約翰福音》,耶穌進一步問腓力:「我們從哪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?」(約六章5節下)看似將問題拋給門徒,但耶穌並非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,祂說「我們」而非「你們」,表明祂親自參與並掌握全局,顧及每一個人的益處。經文也提到:「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,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。」(六章6節)主給的試驗可能包括信心、合一、判斷力及突破框架的能力。

當耶穌問腓力時,有門徒回答:「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?」(《馬可福音》六章37節下)腓力說:「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,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。」(《約翰福音》六章7節)耶穌吩咐:「去看看你們有多少餅!」門徒查問後,安得烈帶來一個小孩,帶着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。原來耶穌相信天父早已預備好一切——在事奉中,無論困難多大,神總有預備,並在適時提供幫助。

然而,門徒未看出這是神的預備,或認為是不足夠的。腓力說:「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?」(《約翰福音》六章9節下)另一門徒也說:「除非去為這些人另買食物。」(參《路加福音》九章13節下)門徒依然困於自己的框架,未料到耶穌會接手;祂的解決辦法達到另一層次,徹底、圓滿地解決問題,讓人驚喜。每件事都有這種層次的解決辦法,只要專注於耶穌,就無需在神「出手」前憂慮。

故事的結局眾所周知: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,並剩下十二籃零碎。表面看似關鍵在五餅二魚,事實上,耶穌完全有能力從無到有,但祂喜悅人的參與,特別是人的奉獻。哪怕是極微小的奉獻,祂也能使用來成就偉大的、甚至不可能的事。